网站公告: 诚信为本:市场永远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服务热线:0898-08980898 AG旗舰厅官方网站 分享到:

健康知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市疾控中心组织开展健康知识宣传讲座活动

发布时间:2025-09-10 01:42:53点击量:

  

乘机小知识 健康出行你需要了解的

  2024年11月卡塔尔飞往达拉斯的一个航班上,一名乘客突发肺血栓栓塞,机上人员进行了急救措施,飞机备降后地面医生进行了抢救,最终抢救无效去世。

  同月,印度德里飞往孟买的航班上,一名乘客疑似突发心脏病昏迷,同航班上一名是心脏病医生的乘客协助进行急救,并提供随身携带的急救药品,最终该乘客症状缓解。

  为了保障旅客的生命安全,航空公司也制定了很多应急流程及措施。然而,健康出行,首要的是与旅客自身的健康乘机意识息息相关,旅客是健康第一负责人。生命至上,健康飞行,关于乘坐飞机的注意事项你了解多少呢,尤其是对于一些伤病旅客?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飞机的客舱可以为旅客提供非常舒适的乘坐体验。但是由于航空运输的特殊性,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坐飞机,有很多特殊旅客不宜乘机出行。

  飞行过程中客舱低气压、低氧分压、低湿度、噪声、颠簸、长时间、焦虑、紧张等因素,有可能增加有既往疾病史的旅客健康风险。为了确保航空运输安全及旅客自身的乘机安全,航空公司根据运输总条件或经评估后,对不宜乘机的伤病旅客有权拒绝运输。

  不适宜乘机的伤病主要包括传染性疾病患者、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患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严重呼吸系统疾病、脑外伤患者、近期手术病人、严重贫血的病人等。

  以心血管疾病为例,因空中轻度缺氧,可能使心血管病人旧病复发或加重病情,特别是患有重度心力衰竭、6周内曾发生心肌梗塞,以及近期心绞痛频繁发作的病人,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严重的心脏瓣膜疾病,严重高血压病人。

  各大航空公司在运输总条件中对于哪些旅客不适合乘坐飞机都会有明确的规定,虽然细则上略有差异,但总体上的要求基本一致。

  民航局起草的《旅客乘机适航性评估与风险管控指南》中明确指出,旅客是健康第一负责人,应当履行健康信息申报义务。

  旅客乘坐航班前,首先要评估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是否适合乘坐飞机,必要时可以咨询医生,同时咨询或查看航空公司的相关乘机限制规定。

  伤病旅客出行前需航空公司告知自身身体状况,切不可谎报瞒报,以免给自己带来安全风险。

  通常航空公司会要求伤病旅客提前申请,并提交《特殊旅客乘机申请书》、《风险告知确认书》、《诊断证明书》等。

  需要注意的是,提交申请后还需要得到航空公司的同意确认。航空公司会根据诊断书实际情况、航班保障能力、机场保障能力等情况来评估是否满足承运条件,继而决定是否承运。

  之所以航空公司要求旅客提交这些材料,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旅客自身的生命安全着想。

  民航资源网专家、中国民航大学航空经济与发展研究所(AIR)所长李晓津教授表示:“旅客、OTA、航司、机场等应多了解此类规定,航医部门也应该多宣传相关规定,为旅客安全出行提供更多保障。在首次乘机旅客越来越多的背景下,加快实施、扩大宣传等工作非常有意义。”

  通常来说,旅客如果在空中突发疾病,急救难度大于地面。中国民航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原则,如果空中发生紧急的旅客突发疾病情况,机组人员第一时间会先广播寻找医生,同时乘务员也会根据旅客的身体情况做一些救护工作,积极挽救旅客生命,他们每年在复训中也会接受基本的应急医疗训练,诸如心肺复苏等,以便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

  目前,民航的飞机配备了急救箱、应急医疗箱和防疫包等,便于在旅客突发疾病的时候使用,但也只能做一些基本的初步救援工作,如果旅客突发疾病情况较为严重,本着生命至上的原则,机组人员会选择在就近机场进行备降,方便旅客得到地面及时的救治。

  根据《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CCAR-121部的规定,航班上需配备急救箱、应急医疗箱等设备。

  应急医疗箱内应当至少配备血压计、听诊器、止血带、脐带夹、0.9%氯化钠等药品和物品。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乘务员训练有素,但毕竟不是专业的医生,只能提供必要且基本的急救服务。同时,受限于飞机的条件,即使有专业的医生提供帮助,也只能提供紧急的救助,而不是专业的治疗,毕竟飞机不是医院,不具备也不可能携带所有的医疗设备。

  李晓津教授也表示:“实事求是讲,机舱不是医院,不具备进行复杂医疗救助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条件。所以一百年前世界民航诞生之日起,就要求患有疾病的旅客评估自己是否适合乘机,若不了解可咨询航空承运人和正规医生,绝大多数承运人会根据正规医生提供证明安排旅客可否乘机,保证此类旅客安全飞行。在此基础上,如果在飞机上,患有疾病旅客发生意外,航空公司一般会采取简单救助,若有需要还可临时降落最近机场进行救助,事实上这种情况在中外民航历史上也有很多。”

  民航资源网专家俞冬云表示:“从2024年开始,与航班上旅客突发疾病相关的事件呈现出增多趋势。这类情况不仅对患者本人和家属是极大考验,也对航空公司的处置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对于重病旅客,特别是晚期癌症患者,身体是否适合乘机,需要有更加科学、透明、可行的评估与报告机制,避免因瞒报或误判而导致空中突发风险。

  需要看到的是,机组成员接受的多为基本医疗照护培训,他们并非专业医护人员,能够在极度有限的条件下持续救治已属难得。但从行业整体角度出发,航空公司一直也在针对突发疾病旅客完善应急处置流程,强化机上急救设施、药物与设备的配置与定期更新,形成更加标准化的应急保障体系。唯有如此,才能最大程度降低风险,守护旅客的生命安全。”

  另一方面,各大航空公司也在不断探索医疗急救新方式。2018年,东方航空、民航业内专家、上海医师志愿者联盟的共同努力下,国内首部《空中医疗急救手册》正式发布。同时,中国民航一直重视机上WIFI、空地互联等技术的推广发展,促进了地面医疗资源的协调联动。东航与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携手搭建空地远程医疗急救平台,提升客舱急救能力,细化应急设备标准,成功支援处置了多起国际远程航班医疗紧急事件,保障旅客安全与航班正常性。

  患有慢性病的旅客,需要熟知自己所患疾病及所使用药物,并且随身携带就诊病史、所需药物、监测设备,如血糖仪、血压计,病情有波动时,可以随时监测。乘机前,需向航空公司如实申报个人健康状况,必要时由专业医疗机构评估长途飞行安全性。登机时主动向机组人员报备,以便飞行途中机组人员进行照顾和应对。

  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旅客,出行前应按医嘱正常规律服用药物,并随身携带应急药物,最好带上血压计、体温计等检测生命体征的仪器随时检测。尽量请了解患者病情的亲属陪同乘机.此外,如果近期患重感冒、急性肠胃炎等急症,在乘坐飞机出行前,最好咨询医务人员,根据医务人员要求携带必要的药物,掌握基本的医疗知识。

  如果吃得太饱太撑,在空中会加重胃、心脏和血液循环系统的负担,经颠簸后反应会更加激烈。如果空腹乘坐航班,由于空中的血糖消耗量增加而出现低糖症状,也易引起头晕、恶心等。

  如油炸食品、过于甜腻的食品,这些食物在胃里停留时间长,不容易消化,加上人在空中肠胃功能弱化,消化液减少,体弱者容易产生胃肠痉挛等症状。

  乘机前切勿饮酒过量,高空气压下降,血液中酒精浓度比地面升得快,饮同量的酒在地面可能一切正常,到了空中有可能引发严重症状。

  保证出行前睡眠充足,避免在身体疲劳的状况下开始旅程。尽量保持与在家时一样的作息时间,避免打乱正常的生理周期。

  如果在航班过程中,突然出现任何不适情况,要及时向机组人员求助,他们都经过了严格的空中医疗急救训练,只为确保在关键时刻为突发疾病旅客争取就医时间。

  另一位民航资源网专家建议,旅客自身始终是自己健康的第一监测人,毕竟万米高空的气压环境与地面有很大差异。在乘坐飞机前,尤其是长距离远程航班前,一定要对自身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尤其是身体有基础疾病的旅客,可以提前咨询相关医护人员或者相关航司的乘机要求,避免盲目乘机,给自身安全带来潜在隐患。生命至上,健康飞行。修改于2025年09月09日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体检套餐 新闻资讯 专家团队 优惠套餐 先进仪器 健康知识 荣誉资质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 电话:0898-08980898 手机:13988888888
Copyright © 2012-2018 某某公司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 ICP备案编号:粤ICP备88888888号 
AG旗舰厅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