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纺会│纺织资讯│1-7月我国纺织服装对美出口下跌谁在抢订单
2025年1-7月,我国纺织服装累计对美出口261.54亿美元,同比下降5.9%。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山东省、上海分别列全国纺织服装对美出口省市前五位,合计比重超八成。
上半年,美国对中国服装进口呈现 “量价齐跌” 的整体态势,不同材质品类的表现差异尤为突出。在羊毛服装领域,呈现 “量增额减” 的特殊情况:进口量同比微增 5.8%,但进口额却大幅下降 10.2%,这一矛盾背后折射出中国羊毛服装出口单价的显著下滑。而在占比更高的棉制和化纤类服装上,下滑趋势更为明确:棉制服装进口额同比减少 13.6%,化纤类服装进口额降幅进一步扩大至 17.7%,成为中美服装贸易下滑的主要拖累项。
在对中国服装进口收缩的同时,美国服装进口需求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的趋势十分明显,整体进口量实现两位数增长,“替代效应” 凸显。从具体品类来看,棉上衣成为增长主力,进口量同比激增 61.5%,反映出其他产地在棉制服装供应链响应、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已快速显现;不过,女士女童化纤针织衬衫的增长则相对温和,仅同比增长 3.4%,显示出该品类在供应链转移、市场需求匹配等方面仍存在一定滞后性。
上半年其他地区对美服装出口的高速增长,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订单的短期转移红利。下半年,随着更多国家和地区加大对美服装出口布局,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整体增长幅度可能较上半年有所回落。其中,棉上衣等热门品类的增长可能从 “爆发式” 转向 “稳健式”,而女士女童化纤针织衬衫等增速较慢的品类,或将因供应链逐步完善而实现增长提速。
下半年,美国服装进口供应链的 “多元化” 与 “区域化” 整合将进一步深化。除了传统的东南亚、南亚产地外,拉美、非洲等新兴产地可能凭借地理邻近优势(贴近美国市场)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在中低端服装品类中获得更多订单;同时,部分跨国服装品牌可能进一步优化供应链布局,推动 “近岸采购” 与 “多源采购” 结合,以降低供应链风险,这将持续影响美国服装进口的产地结构与品类分布。